焦點話題

11/22/63 – Stephen King 的新恐怖小說
聖誕 Christ-mas
台灣大選與中國統一
雙非子女的爭論
美國的墮胎爭論
多倫多應建地鐵,抑或輕鐵
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對比越戰
美國政治-奧巴馬履次犯錯
美國的福斯新聞台
福特市長對抗報閥

再談福特為什麼醜聞不斷

保守派政客醜聞不斷

2013-02-27 02:42:42

多倫多市長福特又度過了一次政治危機。政敵指控他上次競選時使用的競選經費超過規定的上限百分之三,硬是要市府審計官審核。如果不過關,他將被趕下市長寶座。審計結果,認為他帳目清楚,不是有心超支,他可以不下台。

上一次,也是左派政敵告他用市府辦公室去募私人款項,其實是用市議員的信紙,為他自己的慈善球隊募了三千元。之後在市議會討論他是否應當賠償這三千元時,又參與投票,違反利益衝突法。硬是要他下台。幸好經過上訴,他贏了官司,不用下台。

有很多支持福特的民眾都忍不住說,他是好市長,他是與其他政客不同,但是一波又一波的「事件」,搞到大家厭倦。他的性格一定有問題。

事實是,只有右派的政客才會遭遇這樣多所謂的「醜聞」。說到競選經費超出百分之三,明眼人一看就是有心找渣。福特的哥哥市議員Doug Ford說的好,如果要審計,為什麼不對每一個議員查帳?為什麼每一次都是右派政客被查?

說到利益衝突,我只舉一個例子。密西沙加的老市長麥考蓮,他經歷兩次極端嚴重的利益衝突指控,而且經過聆訊之後,法官都做出報告指她確實是有利益衝突的證據。一次是(八十年代)她丈夫有份的一間土地投資公司,一次則是最近她兒子的公司的一千多萬元的土地交易。事後她居然說,在議會投票時,她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這公司有百分之八十的股份,事件中該公司的利益高達400萬元。

為什麼沒有左派市民,傍著著名左派大律師控告麥考蓮,讓她把那些錢吐出來呢?為什麼傳媒也對她網開一面,只報導她是一個受歡迎的市長,極少渲染她的「麻煩」呢?甚至有報導說是政敵找她麻煩。

後來才知道,這都是由於麥考蓮的政黨選項。原來市府政治是沒有黨派之分的。不過麥考蓮自八十年代起就以緊縮開支、平衡預算為驕傲。所以一直以來,大家都以「小c」來形容她,說她是一個小寫的保守派conservative。這表示她是保守派政客,但沒有入黨。但是近年來她開始有意無意的和自由黨接觸,最近更公開以自由黨自居。今次安省自由黨選黨魁,她更公開的支持其中最左傾的候選人韋恩。就這樣,她的政壇路途光明坦蕩,沒有阻擋。如果她選擇像福特一樣,在財經及社會問題上都是保守立場,她不會這樣順灘。

還記得梅龍尼總理在位及下台後,傳媒及自由黨也是捉住他的所謂「詐欺」「貪污」不放,即使沒有證據。其中一件事追訴了十年,最後證明是子虛烏有,自由黨政府要賠償梅龍尼一百萬元及律師費(納稅人的錢)。但是對於自由黨人自己的醜聞幾乎都沒有人追究。好像說,九十年代自由黨在位時,總理克里田強迫政府的商業銀行BDC銀行,借了六十多萬元給他的一個生意伙伴,買他的高爾夫球場,此外聯邦資源發展部還撥了十多萬元補助給他,之後這個伙伴將六十多萬元還給克里田。不僅如此,之後那高爾夫球場失火,他的生意伙伴又宣告破產,就沒還那筆錢,納稅人平白不見七十多萬。這是不是明顯的利益衝突?但是有多少人曉得?傳媒是能不說就不說。我記得當年反對黨也在國會中攻擊過,但因為傳媒不起鬨,事後也不跟蹤,就不了了之。

這現象在北美毫不出奇,幾乎所有右派政客都會受到比左傾政客強幾十倍的監督,責難。今天在渥太華,反對黨每天都針對幾位保守黨的參議員的開支開砲,而且幾個左傾電視台、通訊社就每天使用反對黨的話做文章,興風做浪。好像說,指幾位參議員沒有真正住在自己的選區,證據是,他們雖然說是代表某一個省份,卻使用及持有安大略省的健保卡。這是非常無理取鬧的說法。好像其中一位來自PEI的參議員,他有心臟病,當然是在首都所在的地區看病方便些。PEI全省只有幾十萬人口,能有那麼好的醫療設備嗎?何況他一年有那麼多個月在渥太華開會,為什麼不能用安省健保?難道安大略是外國?需要這樣刁難?

從來不記得自由黨在位時,傳媒這樣對於自由黨的參議員如此窮追猛打。而且這些所謂的優厚的待遇,都是自由黨在位時制訂的。只有當保守黨當政時,享受時,就變得罪大惡極了。

補註;

一名法官終於(在2013年六月份)對麥考蓮市長的利益衝突案做出裁決。法官指,有足夠證據證明麥考蓮的行為存在利益衝突,而且她對兒子公司牽涉其中的故做不知是「有意的盲目」,完全違反常理的行為。但是基於這訴訟案已經超過法定期限才提出,因此裁決他無罪。

不知是麥考蓮運氣好,還是目前的政治氣候對她有利。她的行為足以讓兒子的公司獲利上千萬元,但是她脫罪了。難道這無關「公眾利益」?換了是福特市長,他會這樣輕易過關嗎?而且傳媒會讓他過關嗎?他早下台了。 

 

  

Click: 2184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