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34街的奇蹟 Miracle on 34th Street
電影 春風秋雨 Imitation of Life
電影 Pinky 一部講述黑白問題的電影

電影 Moneyball 魔球

2024-01-10 19:26:19

這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 2011 年推出的有關棒球的彩色片,而且也是一部傳記電影,說的是加州奧克蘭棒球隊 Athletics  (A’s) 運動員隊的總經理,因為球隊沒有錢,請不到好的球員,就出奇制勝,採用耶魯大學財經系畢業的年輕人用計算方式,以最低價請來一些「便宜的」好球員,結果在2002 年球季大放光彩,還創下 20 場連勝的新紀錄。

片中飾演這球隊總經理的是 Brad Pitt,飾演這年輕計算奇才的是 Jonah Hill,飾演球隊教練的是 Philip Seymour Hoffman。片中幾乎沒有女角,唯一的女星,是飾演球隊經理妻子的 Robin Wright,以及飾演女兒的童星 Kerris Dorsey,她們的戲份都很少。劇本是根據美國作家Michael Lewis在2003 年出版的傳記小說 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 改編的,兩名編劇是 Steven Zaillian 跟 Aaron Sorkin,導演是Bennett Miller。

這電影中的棒球比賽畫面雖然不多,但是很多部分牽涉到棒球球隊選拔球員,幕後協商交易的過程,贏球輸球的關鍵等等,而且因為是真人真事,所以對於是否棒球迷都很吸引。

這電影推出後相當成功,並獲得六項金像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Brad Pitt),最佳男配角(Jonah Hill),最佳合音,最佳剪接,不過均未得獎。

這電影說的大部分都是實情,其中有部分失實,但都是為了讓故事緊湊,增加娛樂性,後面會有解說。至於中文翻譯片名都不太貼切,片名的意思是棒球(跟目前很多球賽)都跟金錢掛帥,失去了運動或是娛樂的意義,所以台灣翻譯的「魔球」,或是大陸翻譯的「點球成金」都與原意不合。只是「魔球」從某方面解釋,棒球讓人著魔,還可以說得過去。

劇情:

電影開始時是  2001 年十月,球季進入American League 美國聯盟分區淘汰賽期間,加州奧克蘭的運動員隊Oakland Athletics 連連輸球,這一場又輸給紐約洋基隊,球隊經理比利賓恩Billy Beane 很洩氣。而且眼看球季結束時,他們的三個頂尖球員就會根據合約成為自由球手,脫離他們的球隊,明年的比賽局勢就更不利。

首先,運動員隊必須尋找三名好球員遞補這三位球員的缺:達蒙Johnny Damon,吉安比Jason Giambi,跟傑生Jason Isringhausen,但是比利說:「我們一季的預算只有三千九百萬元,紐約洋基隊有一億一千四百萬元,是我們的兩倍半,我們怎麼有錢請到一流球手?」很多好球手開價都是七八百萬元一年,運動員隊是負擔不起的。

運動員隊的負責人都是一批老手,比利才四十歲出頭,他的背景也跟其他「老手」不同,他是棒球手出身,年輕時被「球探」發現,將他拉去紐約大都會球隊打職業賽,給他一份鉅額合約,十二萬五千元,為此他還放棄史丹福大學的錄取資格,所以只有中學資歷。

比利去跟球隊的球探開會時,大家都在討論找那些球員遞補,但是限於經費只能在二三線以下球員裡面找,這些大家都不願意。(下:比利跟球隊的球探們開會。)

 

 

 

 

 

 

 

一天比利親自到克里夫蘭印地安人Cleveland Indians隊,跟這球隊總經理Mark Shapiro 商談交換球員的事,談來談去都談不攏,不是對方要價太高,就是不放人。談話期間,他見到面前幾個人經常問一個年輕人的意見,他覺得奇怪,之後他私下找這年輕人談,知道對方叫做彼得布蘭特Peter Brand,他查問了這人沒有背景,不是任何人的親戚,而且這是他第一份工作。追問下去知道他剛剛耶魯大學畢業,而且是學經濟學的。不過彼得說的一些話引起他的興趣。他說目前的球隊花很多錢買「球手」,迷信他們的「明星」地位。他認為他們不是買「贏球」,因為很多球員的潛質被低估了。結果比利沒有從印地安人隊買到球員,反而把彼得拉過來了。

他要彼得分析三個球員的潛能給他,但是彼得一個晚上就交出了51 個球員的「潛能價值表」,他將每一個人的打擊力,投球能力,跑的速度,體力及年齡等數字一起統計,計算出每一個人的潛能。這就不是一般球隊的管理層見到的「明星」價值。好像說他們剛剛放走的達蒙,現在到了波士頓紅襪隊,年薪750 萬元,彼得說,他根本不值那麼多錢。依照他的計算方式,可以用20 萬元請到一個跟達蒙一樣好的球員。(下:彼得跟比利分析,每一個球員的潛能價值。)

 

 

 

 

 

 

 

 

比利很佩服他的方式,就帶他一起去跟球探開會,不過那些球探就完全無法接受,說他們需要會打球的球員,而不是「混合數字」的球員。心理不滿他們在這一行做了幾十年,現在要聽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指導。其中反對聲音最大的是球探Grady Fuson,說他忽視所有人加起來幾百年的經驗。球隊教練阿特Art Howe 更是不滿,特別是比利只給他延長一年合約,明顯是對他不信任。

比利在彼得建議中的名單中去找球員:挑出了救援投手Chad Bradford,吉安比的弟弟Jeremy Giambi,一壘 Scott Hatteberg ,外野跟打擊手David Justice,將他們的資料帶到會議室去開會,但是那些球探一個個批評,說有的太老,有的是其他球隊不要的,有的受傷,有的跑不動等等,但是他說他們能上一壘,能上一壘就有得分機會。而且因為其他球隊不要,就更便宜。

比利帶著一壘教練朗華許Ron Washington 去見其中的史考特(海堤) Scott Hatteberg,他本來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捕手,而且打擊力非常強,但不久前因為手肘一條神經受傷必須開刀,目前沒有球隊要他,所以當比利來找他時,自然非常意外也感激。比利說要他做一壘手,他說他沒有做過,比例說華許可以訓練他。

這時的比利跟妻子已經離婚,妻子Sharon 已經再嫁,他們共同照顧一個12 歲的女兒Casey凱西。他抽空帶女兒去逛街,給她買了一個吉他。女兒喜歡唱歌,在父親鼓勵下,當場唱了一首The Show。她童音很重,但咬字清晰,述說了在人生的繁忙路途,免不了困惑。(下:女兒唱歌給他聽。)

 

 

 

 

 

 

之後他回想到自己當年被球探發現,重金禮聘到紐約大都會隊,球評都說他擁有五個最佳條件:能打擊,能投球,能接球,能跑,體力最佳,但是之後的表現沒有預期的好,好像是說大家都跌眼鏡。這讓他對彼得的「計算公式」增加信心,因為那是拿球員在球場的成績做基礎。

這天彼得就舉一個例子說,波士頓紅襪隊的球員Kevin Youkilis,說他上壘紀錄一流,但是球隊都不要他,還說他走路像鴨子,但是他們可能要繼續觀察才會證實。

這時那個球探的領頭Grady Fuson 繼續反對他,說電腦不能取代幾十個球探的幾百年經驗跟智慧,還說「當年球探看錯你,所以你要板回來?」爭吵得很厲害,雙方都無意讓步,比利將他當場開除了。

之後比利領導新的班子開始新的球季,訓練期間,他跟教練阿特時常有爭執,阿特不願意用他請來的人,讓他們坐冷板凳,球季在四月一日熱鬧開始,體育記者對於他們這一隊「廉價」請來的球員都不看好。(下:雖然他請了一些新球員,但是教練阿特/左,經常讓他們坐冷板凳,不讓他們出場。)

 

 

 

 

 

 

 

 

比利平常跟管理層其他的人很少私下交往,更很少跟球員接觸,他說因為他必須要將球員交易,或是撤換、甚至開除他們,所以無法跟球員建立私交。他要彼得跟著球員出去比賽,要他跟球員多交談,要他學習這方面的工作。彼得是讀書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拒絕了幾次,但是比利堅持,於是他跟著球員坐飛機到外地去比賽。他跟那些球員沒有話題,就尷尬的找話說,其中一個球員(外野跟打擊手David Justice) 跟他抱怨,說為什麼在他們的球員俱樂部買汽水,居然一瓶要一塊錢,(以前都是免費的),他說他也不知道,也許要將錢都用到球場上,那球員不同意,一瓶汽水能省多少錢?他回去將這些話都跟比利說了。

最初他們一直都輸球,教練阿特冷眼看他,一副「我早說了」的態度,還說當初接受他的計畫是錯誤的。但是他拒絕將投手Chad Bradford 換掉。之後他們的運動員隊落後了10 場比賽,

所有人都認為他這辦法是錯誤的,彼得就辯稱,他們的選樣不夠大,很難說是這方式走錯了。那些球探在電台對記者說,那些統計數字是不懂棒球的人搞出來的。他自己也很洩氣,發現球隊管理層都在對抗他。

到了六月,他們在17 場球賽中輸了14 場,所有人都怪他。他帶了彼得去跟球隊主人蕭特Stephen Schott 開會,他說仍然相信他們的方法有用,到七月中必定會好轉,希望多給點時間證實。蕭特暫時同意了。

這時有關他們球隊「輸球」的新聞持續不斷。當他見到女兒時,女兒也問他:你是不是要失業了?他叫女兒不要看新聞,說都是假的。女兒說她不是看新聞,是在網上看到的。他叫女兒不要上網。安慰女兒他不會失業。但是見到女兒為他擔心,他很難過。

之後他聽彼得的建議,堅持要教練阿特喜歡的一壘手Carlos Pena坐冷板凳,一方面也為了為了啟用海堤Scott Hatteberg,阿特堅決反對,說Pena 是最好一壘手,但是比利認為海堤更好。

這天又輸了球,他到更衣室見到球員都在喧嘩,或是大聲聽音樂跳舞,他生氣得摔東西,大聲問:輸了球很開心嗎?那個跳舞的球員說:不是。他又問:那為什麼在慶祝?大力摔了幾樣東西後離開。

之後他對彼得說,他要全面整頓,為了加強防禦能力,打電話給費城的球隊Phillies,把Jeremy Giambi 給對方,換來了John Mabry,這連彼得都反對。他又將Carlos Pena 換給底特律老虎隊,彼得也反對,說Pena 是明星球員,這很難跟人解釋。又說他不應當在氣頭上做決定,但這次他沒有聽。他解釋他已經44歲,只有中學畢業証書,還有個女兒將來要上大學,他說:不像你,二十幾歲,有耶魯文憑,我不能輸在這一次。他又問彼得,是否相信他們的計畫,彼得說相信。他就說,只要相信就無需跟人解釋。

最後他要管理部的人以後冷飲都免費供應給球員。

在他整頓之後,換走了六七名球員,教練沒有選擇,只好用海堤做一壘手,他跟彼得也去跟球員一一談話,指出他們的潛能,鼓勵他們。彼得甚至用過去的球賽錄影跟圖表解釋,說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他本身做過球員,所以不會說出外行話,球員也都受用。結果三個星期後他們逐漸開始贏球,到七月中,連贏七場之後,只落後四場比賽。(下:比利逐一去跟球員講話,打氣。)

 

 

 

 

 

 

 

在交易季節之前,他又換掉幾名球員,包括從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那裡,得到他最想要的救援投手李嘉多Ricardo Rincon,不過對方要22 萬五千元,老闆蕭特不同意,他最初說他自己付這筆錢,一年後在交易時,他收回成本及利潤,最後蕭特同意付這筆錢。之後他自己去通知替換掉的Mike Magnante,對方知道被「解雇」,雙方都很難過。特別因為Magnante 還有幾天就到達可以領全額退休金的資格。

但是運動員對從此走上「連贏」局面,在連贏14 場之後,球評都大惑不解,說唯一的解釋就是總經理比利的「方式」見效。在連贏16 場球賽之後,已經打破了棒球史上25 年來的紀錄。球迷高呼:我們要連贏20 場。如果真的連贏20 場,就會是歷史紀錄。

之後他們又贏了第17,18,及第19場比賽,到了2002 年九月四日那場比賽之前,各界的宣傳跟呼嘯聲達致最高。連比利的前妻Sharon 都打電話來,說他們都為他驕傲,還說會跟女兒等人一起在家看球賽。比利因為迷信,從來不在球場看比賽,他通常在辦公室看電視轉播,甚至去健身房運動,叫彼得用text 告訴他球賽經過。但是在接到Sharon 電話後,突然決定去球場看球。

這一場對壘肯薩斯City Royals的比賽也非常精彩,比利到達球場時,剛打到第四局,他們的球隊以11-0 領先,幾乎可以肯定贏球。但是比利到球場後,對方一直得分,之後追到11-7,11-9,終於打到11-11 平手。球迷簡直不敢相信,比利受不住了,早已回到更衣室去,不敢再看。

到最後一局下半場,他們進攻,只有一人出局,壘上無人,教練阿特叫海堤出場打擊,證明在這緊急關頭,他要倚賴海堤能上壘的本事。結果海堤出場,第二個球就一棒打出到看台,一個全壘打,運動員隊以12-11獲勝,連贏20 場。全體球迷歡聲雷動。彼得在球場歡呼,比利在沉靜的更衣室一個人高興。(下:海堤打出一個全壘打。)

 

 

 

 

 

 

 

事後他對彼得說:你沒有理由不愛上棒球,這東西讓球迷開心,可以幫助賣票,賣熱狗。但是沒有意義。彼得說:這是歷史紀錄!他說他不是為了記錄,而且這遊戲很傷人,如果我們不贏,就有人被解雇,很多人受傷害。…別人贏了,喝香檳慶祝,替他們高興,但是以我們的預算贏了,也許可以改變這遊戲。這才是我想要的,才有意義。

他們的球隊獲得了美國聯盟西區的冠軍,但是最後在分區賽中輸給明尼蘇達雙子隊,失去了打入決賽的機會。球評又說了,說他們還是缺乏整齊的球員,所以不能獲得最後勝利。結論是沒有人能「重新創造」神話。

但是在棒球界,比利的名氣已響,奧克蘭隊立即給了他一份新的合同,當然待遇比過去寬厚很多。這天他接到波士頓紅襪隊老闆John H. Henry 的電話,他還是去見了。原因他解釋,畢竟這是紅襪隊。

談話間,Henry 很佩服他,在失去那樣多明星球員之後,卻能打出這樣的成績,他說,奧克蘭隊以4100 萬元建立這球隊,打贏球的數字跟紐約洋基隊一樣,平均一場球賽26 萬元,而洋基隊平均贏一場球花了140 萬元。他說這是未來的方向,若不遵循就會變成恐龍。最後給他一份新的合約條件。當然比運動員隊的條件要好得多。

回去後他給彼得看那張紙條上的數字,彼得說這是歷史上所有球隊的總經理最高的薪酬。比利說他不是為了錢接受這新的合約,因為很早以前他因為錢的緣故,失去讀大學的機會,從此就決定不再為錢接受工作。

在回家途中,他拿出女兒灌錄的一張磁碟來聽,女兒在開場白說,即使他決定離開加州,她都不反對,他仍然是最好的父親。之後女兒開始唱那首The Show,聽到女兒童稚的聲音,他做了決定。電影最後出的字幕說,他拒絕了這一千兩百萬元的年薪,決定留在奧克蘭,兩年後,紅襪隊用他的方法,贏得了世界盃冠軍,是1918 年以來的第一次。

製作與卡司:

電影最後的字幕只說,比利留在奧克蘭運動員隊,事實是他目前仍然是該球隊主人的資深顧問,兼副總裁。此外他也擁有英國及荷蘭兩個足球隊的部分股份。下圖是比利Billy Beane (William Lamar Beane III) 過去做球手時,以及2010年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時的相片,(相片來源Wikipedia。)

 

 

 

 

 

 

這電影中大部分的細節都是正確的,不過因為都是真人真事,也引起片中出現角色的真人不滿,最主要的就是教練阿特Art Howe,他說他奉獻七年時間給這個球隊,最後兩年贏了一百場球賽,卻被總經理這樣批評。他也不高興製片公司從未跟他聯絡,徵求意見。片中被比利重用的海堤Scott Hatteberg 也幫阿特說話,說阿特從未排擠他,反而很支持他。他承認比利跟阿特之間時常有正面衝突。

其中主要角色,計算奇才彼得Peter Brand名字給改了,他真名叫Paul DePodesta,改名字是為了法律問題,這樣可以不怕錯誤。其實他這時已經先加入奧克蘭球隊,不是因為比利的關係,而且他本人在哈佛大學(不像電影中說的在耶魯大學畢業)時期就在學校參加美式足球隊及打棒球,也不是胖子,(在電影中他是胖子)。不過據說他本人對於他自己在片中的形象很滿意,也滿意由Jonah Hill 飾演他角色形象。他後來一直活躍於棒球界,在很多大聯盟球隊(如:紐約大都會,洛杉磯道奇隊,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等)擔任總經理之類的高層。(下圖左是真正的Paul DePodesta,右圖是片中的彼得。)

 

 

 

 

 

 

電影為了增加戲劇性,說他跟教練Ron Washington 到受傷的海堤Scott Hatteberg  的家裡去,親自請他加入球隊,事實沒有這一段情節。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經由電話完成。此外在飛機上,球員David Justice 抱怨他們要花一塊錢買汽水,這件事也是虛構的。這些都是為了「故事性」。

其他多數是時間上的不確實,有報紙指出,好像吉安比的弟弟Jeremy Giambi,還有Chad Bradford 在比利交易前其實已經在這球隊中,而Pena 的被解雇,跟Giambi 的加入之間不是同一時期,兩者也沒有關係。

其實真正的棒球迷會找出更多與事實不符處,不過對於一般影迷這些都不是太重要的。棒球確實是美國人的最愛的運動,有關棒球的統計數字,球員的動態,出版了無數的Baseball Almanac 之類的書籍,裡面的數字跟球賽,球員資料巨細無遺,目前這些資料都被放上網,據說已經超過55萬頁,幾萬條資料,有關棒球的trivia 也是多如恆河之沙,所以肯定可以在這電影中找出更多不實地方。

片中飾演比利離婚妻子的是 Robin Wright,只出現一次,她比較知名的作品包括:The Princess Bride (1987),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Message in a Bottle 一樽濃情 (1999)等。飾演比利女兒的是童星 Kerris Lilla Dorsey,她這時12 歲,在片中唱了一首歌。片中飾演奧克蘭運動員隊隊主蕭特Stephen Schott 的是電子遊戲公司的CEO Bobby Kotick。片中飾演比利年輕時的演員是 Reed Thompson,他外型很像男主角 Brad Pitt。(下圖左是Reed Thompson跟Brad Pitt 的相片對比,他樣子跟Brad Pitt 確實很像,右圖是他們兩人在片場見面時交談畫面。)

 

 

 

 

 

 

 

這電影雖然拍攝於2010 年,難得的沒有一句髒話,非常乾淨。而且我注意到,當時這球隊球衣的袖子上有一面美國國旗,現在是沒有了。還有在2002 年球季開始時有盛大的唱國歌儀式,由士兵列隊拿出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之後全體唱國歌,球員都脫帽站立,嚴肅的右手放在左胸部。最近多年這樣的畫面越來越少見,特別是在足球football 及籃球場,甚至美國女子足球soccer 隊,很多球員都拒絕唱美國國歌,甚至單腿跪下,抗議美國歷史上的奴隸制度。這風氣兩年前才蔓延到棒球界,最初也是黑人球員開始,最近很多球員跟隨,好像不這樣做就是歧視黑人。幾年時間美國的變化真的很大。

這電影於2010 年夏天拍攝,片中的球賽及球場外景包括加州長堤 Long Beach 的 Blair Field,在那裏拍了八天。洛杉磯道奇隊的 Dodger Stadium,以及加州奧克蘭的 Oakland Coliseum 都曾用做背景。球賽部分有些是用當時的球賽實況,現場球迷則用了七百名臨時演員。最後他跟波士頓紅襪隊的球主談話,則是在紅襪隊的Fenway Park 拍攝。

這電影是在2010 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到 2011 年九月正式推出,推出時普遍受到好評,劇本跟演員都受推崇,事實是在有關棒球的影片中,這個電影的劇本算是相當札實,有內容及緊湊。賣座方面非常成功,五千萬元的預算,收入超過一億一千萬元,北美市場收入756萬美元,海外市場收入346萬美元。(其他介紹過的有關棒球的電影,可以點擊:已經介紹過的特殊主題電影名單)

主要演員表:

布萊特彼得Brad Pitt 飾比利賓恩,球隊總經理Billy Beane

約納希爾Jonah Hill 飾棒球手專家Peter Brand (Paul DePodesta)

菲利浦西摩賀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教練阿特 Art Howe

羅賓萊特Robin Wright 飾比利的離婚妻子Sharon Beane

克里斯普萊特Chris Pratt 飾海堤,一壘手Scott Hatteberg

史帝芬畢雪Stephen Bishop 飾外野及打擊手David Justice

瑞德戴蒙Reed Diamond 飾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總經理Mark Shapiro

Brent Jennings 飾一壘手教練Ron Washington

Ken Medlock 飾球探領頭Grady Fuson

Vyto Ruginis 飾內野手Chris Pittaro

Nick Searcy 飾右手投手Matt Keough

Casey Bond 飾投手Chad Bradford

Nick Porrazzo 飾棒球員,外野及一壘手 Jeremy Giambi

Kerris Dorsey 飾比利女兒Casey Beane

Arliss Howard 飾紅襪隊球主John W. Henry

Derrin Ebert 飾左手救援投手,被解雇後擔任中學數學教師Mike Magnante

Miguel Mendoza 飾救援投手 Ricardo Rinco’n

Adrian Bellani 飾阿特喜歡的一壘手Carlos Pe’na

Art Ortiz 飾三壘手Eric Chavez

Royce Clayton 飾游擊手 Miguel Tejada

Spike Jonza 飾Alan (Sharon 的現任丈夫)

Bobby Kotick 飾奧克蘭運動員隊隊主蕭特 Stephen Schott

瑞德湯普森 Reed Thompson 飾比利年輕時期

James Shanklin 飾比利的父親

Diane Behrens 飾比利的母親

Takayo Fisher 飾比利的秘書Suzanne

Click: 522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