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34街的奇蹟 Miracle on 34th Street
電影 春風秋雨 Imitation of Life
電影 Pinky 一部講述黑白問題的電影

電影 由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2012-01-12 00:55:05

二十世紀美國自由派文化圈最痛恨的人,除了尼克森總統,麥加錫參議員(Joe McCarthy),就是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胡佛 J. Edgar Hoover。前兩位都已經在生時就被攻擊得體無完膚,身敗名裂。胡佛算是幸運的,雖然生前沒少挨罵,至少他是死在任上,光榮下場。

清算、侮罵尼克森和麥加錫的電影不計其數,胡佛當然也不例外。逢電影中有他的角色,都是負面的。但是好萊塢一直沒有拍出一部清算他的傳記式電影,直到現在,才在 2011 年推出這一部,為什麼等了那麼久?

 

 

 

 

 

 

 

 

 

其實據說好萊塢很早就在計劃拍一部抹黑胡佛的傳記式電影,但電影圈一直有個顧慮,因為胡佛一生未婚,而又一直與他的副手托森Clyde Tolson形影不離,因此傳說他與托森是同性戀。而左傾的好萊塢絕對不願意讓自己心目中的一個惡棍是同性戀者,因為在好萊塢,他們不會將同性戀者說成無惡不做的壞人。

美國自由派及好萊塢所以痛恨胡佛,原因與痛恨尼克森,麥加錫是一樣的,都因為他們在五十年代以前一段時間大力反共。當時好萊塢因為充斥著歐洲逃來的猶太作家,其中很多都是左傾份子,甚至共黨同情者或共產黨員,因此存在所謂的「黑名單」。國會甚至舉辦過多次的聽證會,要清除共黨支持者,這是為什麼好萊塢一直存在反右情緒,這包括政治上的,及文化上的左傾。也所以好萊塢幾乎所有電影中若涉及上面幾個人,一定是以抹黑,小丑的形像出現。

另一個因素是,胡佛雖然反共而遭痛恨,但是他是聯邦調查局的創始人,而在他前後48年的任期中,為美國豎立了汗馬功勞。他因為個人的能力、幹練、遠見,為美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一直都搶在時代前面的打擊犯罪系統。例如說建立全國犯人的指紋檔案,及成立先進的法醫部門,以最先進的科學方式辦案,並將全國警力資料統一,而非像以前一樣的各州自行其是,犯人過了州界就可以逃之夭夭。

仕途一帆風順

胡佛大學畢業後進入司法部工作,在1919年24歲時就已經因為表現出色,被升任當時調查局的情報組主任,五年時間內更升任局長。直到1935年他40歲時,更獲當時總統羅斯福重用,用行政命令將該機構擴大為聯邦調查局FBI,由他親自主持。陣容及規模一下子就擴大了好幾倍。原因是三十年代大蕭條後,美國出現多個橫行多個州的強盜、劫匪,而在胡佛的探員打擊下,一一偵破逮捕,包括;John Dillinger,Machine Gun Kelly,Baby Face Nelson,Pretty Boy Floyd,這些曾經家喻戶曉的惡棍,從而建立了他的威信,而獲得當時的羅斯福總統授權,將他的組織擴大。

胡佛的權力在以後的杜魯門總統及艾森豪總統任內逐漸擴大,他也一直是直接向總統報告,而無須經過司法部長,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為二戰後國際共黨勢力積極向西方國家滲透,聯調局多次偵破這些滲透陰謀,(包括當時尼克森參議員的合作),杜魯門並多次公開讚揚胡佛的工作。但是就是這些政蹟導致美國自由派,民主黨人,及文化界對他恨之入骨。

其實真正的轉捩點是在甘迺迪總統任內,他在父親(老甘迺迪)壓力下,任命自己的沒有真正工作過一天的弟弟羅伯甘迺迪做司法部長,羅伯甘迺迪年輕氣盛,一上任就照會胡佛,他是胡佛的上級,要胡佛隨傳隨到。這讓胡佛很難跟他合作。最初甘迺迪總統還幫著打圓場,但是在甘迺迪總統遇害後,羅伯甘迺迪就跟甘迺迪身邊一批左派策士公開圍剿聯調局,還造了很多他的謠言。(詳細情節可以參見我在「約翰甘迺迪傳奇的一生」中的第20 章:中情局/聯調局/黑手黨。)

這一次的J. Edgar電影中,用了很多時間敘述1932年林白Charles Lindbergh兒子的綁架案。當時林白是全球風頭最勁的飛行英雄,他的一歲半嬰兒在家中被綁架事件轟動全球。但是紐澤西州警方不准胡佛碰這件案子,結果綁匪撕票。後來胡佛繼續調查,結果捉到了綁匪,也找到嬰兒屍體。這些事件都是使他名震一時的大案。

G-Man風靡一時

胡佛的正派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甚至在這部詆毀他的電影中,都不得不承認。片中有一段他在對新人訓話時,他就說:聯調局的探員必須與政治劃清界線,我要所有的人都必須有大學程度,學有專長,而且我注重的是成績表現。

事實是在四、五十年代期間,胡佛及聯調局受到舉國敬重。當時好萊塢拍了好多電影,電視,其中的聯調局探員被叫做G-Man,都是形像乾淨,外表英偉,行動敏捷,公正廉明的探員。而當時的青年及兒童也都立志長大後要做G-man。所以盡管後萊的好萊塢立場變左傾,都一直不敢,也不會突然間將原來被描述為英雄的人物,一下子轉變為惡棍角色。所以這部電影中,由很多劇情都可以體會到,當時的胡佛及聯調局探員的確是為國家維持治安,保護大眾的模範公務員。但是編劇就在言語間對胡佛極盡挖苦的能事。好像說,雖然聯調局偵破無數大案,而且將許多橫行多個州的強盜劫匪都繩之以法,但是電影中還是要挖苦他說,這些緝捕行為都是探員做的,但胡佛都將功勞據為己有。這是非常無聊小器的作法。

電影中又說,胡佛利用職權,為美國政客,文化界,藝術界的名人都開了檔案,收集他們的資料。甚至以此做為手段,威脅總統、部長,以維護自己的職位。這是左傾自由派一直以來散布的謠言,以打擊胡佛。舉例說,當時胡佛的確是收集了甘迺迪總統的許多豔史,包括他和有間諜嫌疑的丹麥女子Inga Arvad間的熱烈性關係,及他與黑社會頭子吉亞卡納,與他當時的情婦Judith Campbell間的三角關係,都只是收做資料,沒有公開。這些事還是電影圈的人後來忍不住八卦,大作文章才傳開的。

電影中抹黑他,說他處處針對當時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事實是,當時的金恩的確有其黑暗面,他與一些激進組織交往密切,而且男女關係極端混亂。金恩的歷史地位是在他遇害之後被神化的。(情況與甘迺迪總統很像)。舉例說,不久前公開的甘迺迪遺孀賈桂琳生前錄音帶中,當她說到金恩時非常厭惡,說他是:可怕的人,虛偽,奸詐 (terrible,phony,tricky)。並說她聽說金恩經常舉行多人參加的性派對,包括1963年當他到華盛頓舉行那一次著名的「華府遊行」時,就在旅館中搞性派對。(就是當他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那一次。)所以當時對金恩印象不好的,絕不止是胡佛而已。

胡佛私生活惹人議論

說到胡佛的私生活,片中說他最初看上一個調查局的女職員Helen Gandy,但向她求婚不成。後來Helen成為他的貼身秘書,一直跟他到他去世,忠心耿耿。這事只能說他人格高尚,能夠維持與下屬間的終生良好關係。

傳說中胡佛是同性戀者客觀原因很多,他一生未婚,和母親住到他43歲時母親去世為止。至於他與副手托森Clyde Tolson的關係,也的確不尋常。Tolson比他小五歲,樣子英俊、做事負責,沒有是非,對胡佛也絕對服從及忠心,他們四十多年來一直維持同進午餐及晚餐的關係,出入也是僅有的幾間餐廳,很少變化。但沒有人可以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間是戀人。據餐廳侍者,及他們的司機都說,即使是在私下,Tolson 也是叫胡佛為「胡佛先生」。有關他們是同性戀的傳說都是他們死後才傳出。說有人見到他們私下手握住手,傳言還說胡佛生前曾經穿著女裝扮女人,相信都是惡意中傷。後來當同性戀者民權伸張後,說他曾著女裝的傳言反而中止了。

另一個事實是,胡佛與好萊塢女星Dorothy Lamour有過一段情,胡佛死後,她也默認這一段情。電影中也交代這段情。另外在四十年代,胡佛有過一個女友,經常一起出入社交圈,兩人的朋友當時還傳言他們論及婚嫁。可見胡佛不是一個同性戀者。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胡佛有可能是一個非常重紀律的人,喜歡生活一成不變。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不能說因為少見,就認為不可能。其實,如果他們真是同性戀,我感覺胡佛反而會忌諱些,不會每天都同出同入。更有甚者,如果胡佛真像他的仇家說的,專門收集政敵的私隱做為威脅手段,他會公開做一個同性戀者嗎?他不怕被人做為威脅對象?(January, 2012)

後記:

J. Edgar做為一部電影,相當有娛樂性。如果你對胡佛及聯邦調查局有些了解,看這部電影就更覺得可看。這電影是老牌硬漢明星Clint Eastwood 導演,「鐵達尼號」的Leonardo DiCaprio主演。他演胡佛當然是好看及年輕了太多。電影中橫貫五十多年時間,因此片中的角色都要經過相當重的化粧。

 

 

讀者問題及回覆:

袁老師您好,我是看了電影胡佛傳,一路GOOGLE過來發現您這網頁的,雖然看的不多,不過您是少數對其同姓戀傾向表示反對的.另外您有提到收集資料的部分,那些資料僅為收集而未公開,這個部分我個人比較持平是認為,備而不用,畢竟胡佛會讓人恐懼就是一大原因就是掌握太多的imformation.在下並無質疑之意,敢問您是否有看過這方面的資料而有此敘述? 另又看到"惠妮‧休斯頓之死"一文,"西方傳媒最壞就是將流行藝術當做是至高文化去吹捧"這一段真好,加上文化侵攻之下快變成世界潮流了...敢問此段,或者說您的文章是否開放轉貼? P.S 此現象金庸小說中有類似現象,以武功決定一人的高度.

作者答:文章可以轉貼,但請附加作者名,及我的網址,(就是註明出處)。多謝。

再有:你認為他收集資料是為威脅人,是基於對他的成見。因為他一直都沒有用,證明他沒有此心。做情報人員必須收集資料,為國家安全。好像甘迺迪總統與歐洲女間諜的性關係,及與黑社會頭子分享情婦,都威脅國家安全。(January, 2012)

相關電影:

The FBI Story 聯邦調查局故事  (1959)

 

 

Click: 15173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