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

電影 Primary Colors 風起雲湧
電影 Bee Movie 蜜蜂總動員
電影 Pleasantville - 批判五十年代
電影 由 J. Edgar 談胡佛的一生
電影 Titanic 鐵達尼號 (泰坦尼克號)
電影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雙虎屠龍
電影 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
電影 Miracle on 34th Street / 34街的奇蹟
電影 Imitation of Life 春風秋雨
電影 Pinky 萍姬淚

電影 The Way We Were 往日情懷

2025-07-05 20:02:21

這是哥倫比亞公司在 1973 年推出的彩色浪漫文藝片,說的是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一個熱中政治的左傾份子,跟一個出生於富有家庭的男青年的戀愛故事。盡管兩人彼此情深,最終還是因為這女子不肯放棄追求政治訴求而分手。電影的故事普通,但是有動人的主題曲,加上電影營造的氣氛,推出時轟動一時。

 

 

 

 

 

 

 

電影的男女主角是帥哥羅伯雷福 Robert Redford,以及女歌星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導演是 Sydney Pollack,電影劇本是根據美國劇作家Arthur Laurents 在1972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由他自己改編。他是以他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一段親身經歷做引子,加上五十年代美國國會在好萊塢追剿親共份子的事蹟寫成。Arthur Laurents 還有一本小說也被編成舞台劇,之後搬上銀幕:West Side Story 西城故事  (1961),也是轟動一時。

芭芭拉史翠珊不是美麗的女星,但她歌喉美麗,這首主題曲也動聽。她演出這電影時28 歲,女人在這年齡再不好看都經得起化妝,跟燈光的補救。電影中說她是極端馬克思主義猶太人,她的東歐姓名及猶太人的鼻子也透露了她的背景。史翠珊本人的政治立場也是極左民主黨人,多年來為左派團體發聲,所以跟劇情相符。據說這劇本的作者Arthur Laurents 在寫這角色時就是以她為藍本。羅伯雷福也是民主黨,但立場比她溫和。

這電影推出時非常成功,還獲得六項金像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布景),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但只得到:最佳原創配樂(劇情片),及最佳原創歌曲:The Way We Were。這首歌也成為暢銷一時的金唱片。

劇情:

電影開始時,女大學生凱蒂Katie Morosky 同時在電台兼差。她是典型的猶太左傾份子,每件事她都有意見,也愛跟人辯論,同事跟上司也都習以為常。在那個四十年代二戰期間,她採取強烈的反戰立場,凡是跟她立場不同的人,她都叫對方是法西斯。

這天她在酒吧見到一個穿著海軍制服的軍人在酒吧台打瞌睡,她一見到那人就軟趴趴的態度改變,走上前撥弄他的頭髮。但這人明顯太累了,繼續睡著,完全不覺得。這時凱蒂回想起過去。(下:凱蒂在酒吧見到穿海軍制服的舊同學。)

 

 

 

 

 

 

 

 

他們就讀同一所大學康乃爾,凱蒂在校園裡的餐廳兼職做女侍,那個男生是 Hubbell Gardiner 哈伯賈德納。哈伯則是出生於美國東北部白人基督教家庭的典型 WASP,兩人生活的圈子完全不同。哈伯身邊都是跟他一樣的富有的,貴氣的,漂亮的男女學生。

這天凱蒂又在校園一角演講,呼籲反戰,呼籲支持俄羅斯共產主義。她對面前經過的學生大聲說:「共產黨不可怕,他們只是要大家解武,這可怕嗎?你們該怕的不是我,不是共產黨,而是任何不支持世界和平的人,那才是可怕。」台下好多人噓她,但也有少數人拍手。面前的哈伯居然也拍手,凱蒂注意到了。她繼續說:你們都是美麗的一群,最優異的,最聰明的,這個國家可靠的一群人,我們必須拒絕讓美國參加戰爭,任何一場戰爭,否則這偉大的國家……這時拍手的人多了。但是也有人開始笑她,因為有一群惡作劇的學生在她身後舉牌,嘲笑她。她不知道為什麼群眾開始笑她,這時哈伯反而對她同情了。

哈伯那一群人平日都有很多活動,社團活動,體育比賽,所以他們都不太有時間談政治。這天他們一夥到餐廳坐下來,凱蒂在這裡做女侍,她平時搞運動的同伴法蘭基Frankie McVeigh 也跟她一起做服務生。(下:哈伯跟幾個好友到餐廳坐下,他身邊的女友是 Carol Ann 卡洛安,左邊是他的好友J. J.,跟他的女友Jenny。)

 

 

 

 

 

 

 

 

哈伯那些人都知道凱蒂的名聲,所以在她身前背後都喜歡拿她開玩笑,凱蒂也習以為常。但是哈伯就覺得那些人過分,特地走過來對她說,要她不要介意,說他們不是認真的。但是凱蒂還是很認真的說:你認為那些事好笑嗎?你們以為政治是很好笑的嗎?凱蒂雖然這樣說,但是對於「好看的」哈伯,她一直都有好感。一次在圖書館她就不時默默偷看哈伯。

一天在文學課上,教授說他遇到一篇好文章,要讀給大家聽,居然是哈伯寫的文章。裡面說的就是哈伯自己的背景,說他們這些出生幸福環境的人,一切到手都太容易,連煩惱都是偶爾的…。凱蒂聽到這裡望向哈伯,兩人都似有所感。

之後有一次,哈伯坐在露天卡座,凱蒂見到他正要躲開,但是哈伯叫住她,對她說別總是這麼忙,坐下喝一杯啤酒。凱蒂趁機對他說,欣賞他的文章,認為他應當朝寫作方面發展。哈伯高興有人欣賞他,這天還幫她繫鞋帶,兩人好像有了默契。

又有一天學校有舞會,凱蒂跟法蘭基又在工作,哈伯照例跟他那班朋友一起來。哈伯這時身邊的女友還是那個家世很好的美女卡洛安Carol Ann,當哈伯跟卡洛安跳舞時,被人切入cut in,那人搶走了卡洛安,於是哈伯去請凱蒂跳舞。他們跳了一隻慢舞,凱蒂完全陶醉在其中,在他們跳第二隻舞時,法蘭基才不高興的來切入,將凱蒂帶走。但是凱蒂這時已經心有所屬。(下:他們二人有機會跳舞。)

 

 

 

 

 

 

 

這時回到電影開始的現在,凱蒂叫醒了打瞌睡的哈伯,知道他剛剛從南太平洋的戰地回來。她問哈伯要不要咖啡。於是帶他到自己的住處,為他準備咖啡。但是當她準備好咖啡,發現哈伯已經在她的床上睡著了。她不忍叫醒他,於是換了睡衣在他身旁躺下。她還忍不住輕撫他的面孔,甚至摟著他。而哈伯在睡夢中也自然的像任何男人一樣有反應,凱蒂輕聲提醒他:這是凱蒂。但是哈伯繼續當她是自己的女人。(下:她摟著哈伯,得到短暫的幸福感。)

 

 

 

 

 

 

 

早上凱蒂幫哈伯燙他的海軍制服,哈伯注意到凱蒂房間裡有巨大的羅斯福總統的相片,還有史達林相片。凱蒂就辯護說,羅斯福不是大家口中的好戰者,聽說哈伯將駐守華盛頓,還說他很幸運,可以跟羅斯福在一個城市。哈伯也注意到凱蒂的髮型變了,過去的滿頭小卷變得平直,凱蒂說她是「燙直的」,也讓哈伯意外。臨走凱蒂對他說,現在戰時到處都找不到旅館,他如果願意可以當這裡是旅館,隨時過來休息睡覺。

過了一陣,凱蒂在電台接到哈伯電話,原來他又回來休假,要借用她家休息,凱蒂聽了好興奮,告訴他去跟房東拿鑰匙,冰箱有啤酒,之後等下班就急忙去買了食物,準備回家做飯。當她回去時,見到哈伯已經睡醒要離去,她叫住哈伯,說自己會準備很好的湯跟食物,硬是將他叫回來。這一次他們除了吃飯,凱蒂還拿出她買的哈伯寫的第一本書。哈伯承認銷路很差,感激她的捧場。凱蒂說她看了兩遍,非常喜歡,但是給他建議說,他對人物的看法都是遠處觀望,缺乏深入體會,如果他願意再寫,第二本書應當會很精彩。哈伯原來已經對第二本書失去信心,她的話讓他重振信心。凱蒂還說服他:你必須再寫,你一定會寫得很好。

哈伯認為她逢事都太有信心,她就分析說因為哈伯一切都得來太容易,所以容易放棄。哈伯終於被她感動,還跟她一吻定情。

之後他們開始約會,紐約中央公園,到她家吃飯,小湖泛舟…。同時凱蒂也跟哈伯的朋友一起混熟了。這時卡洛安已經另有男友。J. J.  是共和黨,最反對羅斯福,在當時的選舉還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於是在聊天時,如果談到政治凱蒂就會插一腳,針對J.J. 說的話一句句的攻擊,這讓在座者很尷尬。哈伯經常出來打圓場,但是凱蒂不懂得收場,她會繼續爭論。(下:凱蒂跟哈伯的朋友聚會,但總是鬧得不歡而散。)

 

 

 

 

 

 

 

 

 

二戰臨近尾聲,這天大家又談到羅斯福,J. J.  他們宣稱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出賣了美國跟西方利益,這讓凱蒂怒火中燒,大聲爭論。哈伯勸她,要她冷靜,但是她公開說那些人說的話都是愚蠢的。最後她跟哈伯吵了起來。大家不再說話。好幾次都讓哈伯覺得難堪。

哈伯覺得跟凱蒂在一起很有壓力,這天在跟凱蒂吵了一架後,去找卡洛安發洩心中的鬱悶。卡洛安對他說,J. J. 現在在好萊塢做製片,勸他也到好萊塢發展,因為好萊塢缺乏好的劇本。他沒有反應,回去後見到凱蒂準備了兩個酒杯,明顯要跟他和好,於是兩人又和好了。

不久後羅斯福死了,凱蒂像是死了親人,哀嘆說他死得太早,都沒有享受到他爭取的和平。這天是在 J.  J.  的家裡,J. J. 他們就很高興,這讓凱蒂更生氣,對著他們破口大罵,當哈伯勸解時,她攻擊哈伯的冷漠是更大的罪過。最後哈伯忍不住,當著眾人罵她,說全世界都錯,只有她對。凱蒂被罵很沒面子,說她要離去,哈伯不走,叫她自己回家,凱蒂更沒有面子,於是他們分手了。

這天凱蒂在電台,等大家都走了她還沒走,這時哈伯出現,說要跟她談,凱蒂見到哈伯,以為有機會復合,就說自己錯了,以後會改,但是哈伯叫她不要改,說兩個人不可能在一起,還將鑰匙還給她。她回去後收拾哈伯的衣服,準備裝箱還給他。但是她心裡難過,捨不得。哈伯在J. J. 那裏也不開心,兩人都在等對方的電話。

這天凱蒂終於打過去,哭著說自己沒辦法睡覺,要哈伯幫一個忙,來她這裡。哈伯不忍心的來了,J. J. 還說這世界上有安眠藥,叫他別去。他去了拿安眠藥給凱蒂,凱蒂一直哭著說話,仍然睡不著,還要哈伯留下等她睡著。她還說是否因為自己不好看,沒有氣質,哈伯都否認,還要她不要改變。最後兩人一起喝酒,又和好了。

哈伯終於接受J. J. 的說服到了好萊塢,主要是將他的小說改編成劇本,搬上銀幕。凱蒂也跟著去了。雖然她開始時非常反對,說好萊塢的商業氣息會毀滅他的創作天分。他們搬到加州馬里布海邊的大房子裡,而且經常參加影星,導演,製片人在家裡開的派對,包括化妝派對。凱蒂似乎開始融入這環境,她喜歡辯論的性格在這裡收斂了很多,不是她性格改變,而是為了適應哈伯的職業跟要求。(下:他們在馬里布海灘的房子有自己的沙灘。)

 

 

 

 

 

 

不過慢慢的,好萊塢聚會中開始談到國會在調查好萊塢的左傾編劇跟導演的行動,凱蒂的背景自然引起注意,而她也逐漸忍不住,會跟人辯論。哈伯為這跟她吵了幾次,但這時她告訴哈伯她有了身孕,於是兩人又和好了。

但是好萊塢風聲鶴唳,大家開始私下討論誰是真正共產黨,誰負有赤化的責任。好多好萊塢公司的大老闆到國會去作證,表示要對肅清潛伏的共黨盡一分力,有些甚至透露共黨份子的名單。凱蒂跟一群思想左傾的編劇策畫要到華盛頓去抗議,對抗那些作證的人,並聲言要以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為理據,去向國會抗議。哈伯知道了非常憤怒。他說這是他此生第一份像樣的工作,而且J. J. 的工作也跟這有關,勸她不要去。但是她堅持要去。甚至帶著身孕,說是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後在哈伯憤怒抗議下,凱蒂還是去了。

當凱蒂他們一夥人回來時,哈伯到機場去接她,但是見到不少民眾舉牌示威,要他們這些「共產黨回家去」,哈伯見到很不是滋味,之後他又聽到那些記者的問題,認為是對妻子的不遜,(當時的記者沒有今天的左傾),他當場對那記者揮拳,被記者拍了照,成為報紙頭版新聞。但是雖然他為了保護妻子而對記者揮拳,但是在心裡他卻在生凱蒂的氣。回到家裡,他對凱蒂說,他們現在又回到當初的「原地」,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是完美配對。但是凱蒂還是不捨得,她對哈伯說: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像我一樣對你有信心,愛你像我一樣的人。哈伯說他知道。但是凱蒂問:那又為什麼?

哈伯說,這裡不是大學,是大人的世界,她不能繼續跟每一個人訓話,企圖改變每一個人。在這裡,法西斯的製片,請共產黨的編劇,大家一起工作,唯一的目的是賺錢。但是凱蒂堅持人民比利潤更重要,…兩人越吵越大聲,這是他們過去多次有過的對話,哈伯感到累了,他憤而離去。

凱蒂在好萊塢朋友不多,她去找一個同志寶拉Paula Reisner,從她那裏知道現在好萊塢有黑名單,像他們這些都難免上黑名單,而且說現在很多電影公司老闆都跟國會的調查委員會合作,更有不少圈內人都會去告密,這些告密人 stool pigeon 現在還都成為英雄,兩人一起感嘆。最後寶拉問她有甚麼打算,她說她還是捨不得哈伯,寶拉說:那你只有回去了。

而這時哈伯也去找請他編劇的製作人喬治畢辛格 George Bissinger,因為他已經因為凱蒂的關係上了黑名單,就對喬治跟J. J. 說,他不在乎用化名,或是其他人的名字,也不在乎被人修改劇本內容。畢辛格問他不願意反抗?他說他不願意反抗。這些都顯示了哈伯隨遇而安的性格。

當哈伯離開畢辛格的辦公室出來,遇到舊情人卡洛安,正要進來。卡洛安現在已經跟男友分手,見到他就說,自己明天就要離開洛杉磯回到紐約,還說家裡有香檳,問他願不願意到自己家去小坐,當作是為她餞行。於是哈伯去了。

過不久,哈伯跟 J. J. 合作的片子拍好了,他們一夥人一起看試片,凱蒂也去了,她這時跟哈伯顯得生份。她說這電影會成功,但是之後當只剩下他們兩人時,凱蒂問他為什麼還會跟舊女友在一起,哈伯意外她會知道,問她誰說的,她說是「一個朋友」。之後哈伯說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問題,跟第三者無關。凱蒂還想挽救他們婚姻,但是哈伯去意已堅,最後凱蒂要求哈伯,留下來直到女兒出生。

他們的女兒在醫院出生時,哈伯帶了花來看凱蒂,並說自己看到女兒了。當哈伯離去,凱蒂淚如雨下。

幾年後,凱蒂又在中央公園外散發傳單,要路人參加他們的「禁止核爆」Ban the bomb 的運動,要大家寫信給國會議員,呼籲禁止研究及製造核子武器。這時她見到哈伯跟妻子從對面的旅館走出來,哈伯也見到她,於是她跑過去跟哈伯打招呼。兩人擁抱後,哈伯注意到她的頭髮又恢復到小捲髮。她見到哈伯的妻子,之後兩人分手。她要哈伯打電話給她,說電話簿上是丈夫的名字 David X Cohen。當她站在街上一邊發傳單,一邊喊口號時,哈伯又走過來說:你永遠都不放棄,是吧?她說:除非有人強迫我。這時她對哈伯說,希望他有空來看女兒,說女兒會讓他驕傲。但是哈伯沒有回應,只是問她她的丈夫是否好父親,她說非常好,之後就分手了。這時再響起那首主題曲:The Way We Were。

製作與卡司:

這應當是一部女人的電影,作者 Arthur Laurents 自己說,這是一部灰姑娘辛德麗拉的故事,他故意選擇一個不美麗的女明星飾演女主角,讓她獲得當時最英俊的男明星做丈夫,而且婚姻持續了很久。Laurents 自己是猶太人,同時宣稱他自己是好萊塢剿共時期的黑名單人物,但是沒有證據顯示他名列黑名單。(有關這時期的剿共事件,可以參考:好萊塢黑名單事件)。

據Arthur Laurents後來自己說,他喜歡這樣的「配對」故事,因為這是從他的自身經歷感覺到的。Laurents 是同性戀者,他在37 歲時認識了一個年輕英俊的男星Tom Hatcher (一個貨車司機改行演電影,但一直沒有紅起來。)當時兩人就開始在一起,這關係維持了52 年,直到 Hatcher 在2006 年去世。Laurents 一再向人說,不明白好像Hatcher 這樣好看的男人,會跟他在一起而且是一輩子。所以他要用這電影證明好像凱蒂這樣不引人喜歡的角色,也可以讓好像 Robert Redford 那樣英俊的男人愛她那樣多年,直到非分手不可。而且要凸顯他們背景的不同:一個是極左猶太人,一個是家世純正思想也純正的純白人。

我想很多人看這電影都有同感:哈伯怎麼容忍她這樣久。原來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但是因為作者描寫感情細膩,特別是描寫凱蒂的感情細膩,所以一直讓人感動。特別是最後當兩人重逢時,那一段很像 Splendor in the Grass 天涯何處無芳草 (1961) 中的結尾部分,那部電影也是事隔多年兩人再見,但是那部電影的結尾就讓人更難釋懷,因為那兩人才應當是一對。

Laurents 寫這劇本另一個理由是要宣揚有關當時國會剿共的事蹟,引發新一代影迷對他們的同情,對發動調查的參議員麥卡錫Joe McCarthy 的不滿。不過要知道,在當時好萊塢確實存在許多同情共產黨的編劇跟導演,而且當時好萊塢極大多數電影公司的大老闆,好像米高梅,華德狄斯耐(迪士尼),華納等人都非常反共,願意配合國會的調查。這是事隔多年後經過左派文化人不斷地改寫歷史,才讓麥卡錫跟(支持他的) 尼克森等人被抹黑成為反派角色。

其實當時這電影的發行公司哥倫比亞就對 Arthur Laurents 施加壓力,要他淡化電影中的「國會調查」部分,所以這電影中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特意發揮。特別因為當時正好是尼克森出任總統。但是見到電影中的凱蒂的表現,未必所有觀眾都會同情她,覺得哈伯早就應該跟她分手。至於羅斯福,當時好萊塢的極大多數影星跟編劇都喜歡羅斯福,認為他幫助窮人。事實是這「幫助窮人」只是要其他人多繳稅,以達到平均財富的目的。至於羅斯福在外交上的極大失策可以參見:回顧雅爾達密約

至於演員方面,Ryan O’Neal 雷恩奧尼爾(女主角史翠珊的前任男友) 爭取擔任男主角,不過後來當羅伯雷福同意演出之後,奧尼爾就沒希望了。但是羅伯雷福是勉強接受,(因為這電影以芭芭拉史翠珊為主角),於是導演 Sydney Pollack 再請了十位編劇改寫劇本,而且增加了男主角的戲。而史翠珊則因為有羅伯雷福演出而興奮,他畢竟是當時最紅的明星,長得又好看。事實是她承認自己當時也對雷福有 crush 暗戀成分。不過開始拍攝後,兩人因為演出的方式不同而有分歧。史翠珊習慣依照劇本排練多次才正式拍攝,但是雷福是不喜歡排練的自然派,這一派認為第一次的演出通常是最好的。不過不管怎樣,最後的成品受到觀眾的喜愛,是當年最賣座電影的前五名。五百萬預算拍的電影,賣座收入高達五千萬元。

因為劇本被大幅修改,這就讓原作者Laurents 很不高興,一度離去。後來製片人同意增加他的片酬,他才回來並接受掛名編劇。

片中飾演卡洛安的是美女 Lois Chiles 露薏查爾斯,她這時 25 歲,還是她第一部片子。因為家世好,人漂亮,之後演出多部大片,還在 007 電影  Moonraker (1979) 擔當女主角,不過多數是花瓶角色。而飾演凱蒂左派同志法蘭基的是 James Woods,他這時也是 25 歲,也是他第二部片子。他是演技派,在舞台及銀幕上都有相當發展,後來演出多部成功作品,先後獲得一次金球獎,三次電視艾美獎 Emmy Awards,同時獲得金像獎提名兩次。

這電影的主題曲跟配樂都是由 Marvin Hamlisch 作曲,主題曲的填詞人是 Alan 跟 Marilun Bergman 夫婦。這支曲子為電影增色不少,每當需要氣氛時就會響起,也幫助電影增加相當的賣座。這曲子除了為這電影贏得一座奧斯卡,也是史翠珊的第一首金唱片。

據說片子剛剛拍好後,大家一起看試片,Laurents 對於成品很不滿意,導演 Pollack 也認為不好,一直向他道歉。之後 Pollack  回去自己重新剪接,盡量修補,後來 Laurents 認為好多了,但仍然認為可以更好。後來過了十年,羅伯雷福去找 Laurents,建議拍一個續集,就是哈伯重新遇見女兒,她跟母親一樣是一個編激份子,但兩人都不知道對方身分,從而引發劇情的衝突。但是據說 Laurents 將劇本的初稿給了雷福,之後卻無下文。又過了十多年,到1996 年史翠珊也去找 Laurents,建議拍續集,她自己願意製片及導演。Laurents 甚至重新改寫劇本,但事後也沒有下文。

這電影原定在康乃爾大學實地拍攝,但因為包括改劇本等原因,拖延了時間,與康乃爾的協議也已過期,於是改在紐約 Schenectady 的Union College 拍攝。其他外景有中央公園,加州馬里布海灘,洛杉磯中央車站等。

主要演員表:

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 飾凱蒂 Katie Morosky

羅伯雷福 Robert Redford 飾哈伯 Hubbell Gardiner

Bradford Dillman 飾J. J.

露薏查爾斯 Lois Chiles 飾卡洛安 Carol Ann

Patrick O’Neal 飾好萊塢製片人畢辛格 George Bissinger

Viveca Lindfors 飾凱蒂在好萊塢的左翼同志 Paula Reisner

Allyn Ann McLerie 飾 Rhea Edwards

Murray Hamilton 飾 Brooks Carpenter

Herb Edelman 飾凱蒂在電台的上司 Bill Verso

Diana Ewing 飾畢辛格的妻子 Vicki Bissinger

Sally Kirkland 飾 Pony Dunbar

George Gaynes 飾夜總會 El Morocco 的領班 

詹姆斯伍德 James Woods 飾凱蒂的左翼同志/好友法蘭基 Frankie McVeigh

Susan Blakely 飾 Judianne

Constance Forslund 飾 JJ 的女友珍妮 Jenny

Click: 78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