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華納兄弟公司於1927年推出的黑白歌唱片被認為是好萊塢第一部有聲片,電影中的歌曲全部是有聲,而對白中有兩段是有聲,其他仍然使用字幕卡。這部電影的成功,導致默片時代的結束。
電影一開始就交代,負責聲音及配樂的是Vitaphone sound-on-disc同步錄音系統,電影中有十首歌曲,其中六首是由男主角艾爾喬森Al Jolson主唱。電影故事來自於美國劇作家Samson Raphaelson的同名劇作。他其他的知名作品還有: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街角小店(1940),Heaven Can Wait (1943)等。導演是Alan Crosland,這是他最知名的一部電影。
電影的故事是說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的男子Jakie,他家庭以上五代都是猶太教士rabbi,他父親也希望他繼承祖業,但是他就志願做爵士歌手(當時的流行歌手),還為此離家出走,自闖天下。作者說這故事是基於這電影男主角Al Jolson的真實故事寫的。Jolson出生於猶太家庭,父親就是猶太教教士及寺廟的領唱。但他無意繼承父業,離家出走成為爵士歌手。
這電影獲得1929年舉辦的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而製片人(華納公司的)塞納克Darryl F. Zanuck 獲得榮譽製作人獎。(當時Academy Awards還沒有奧斯卡Oscar這個別名。)
這電影的中文譯名還有:爵士歌王,歌場孝子。同一劇本在1980年重拍,由歌星Neil Diamond倪爾戴蒙,Laurence Olivier勞倫斯奧利維耶等主演。
劇情:
紐約下城東區的猶太人聚居區,有一個教士Rabinowitz,他是那種在寺廟中講道同時唱聖歌的cantor rabbi,他說他們家已經有六代都做這職業,所以非常希望他的兒子Jakie賈基也做這一行。但是13歲的賈基一心做歌手,父親一不看著,他就在附近的小酒吧裡唱歌。他唱作俱佳,附近的酒吧夜總會也都歡迎他。但父親的一個朋友尤德森Moisha Yudelson每次見到了就通知他父親,父親就將他拉回家教訓一頓。
一天父親再次教訓他,他說:你再打我,我就永遠都不回來。但是父親還是用皮鞭抽他,於是他真的離家出走。他最捨不得的是母親,出門後他又溜回家拿了一張母親的相片才離開。
之後的十年,他在美國中西部各大城市的小酒吧、夜總會闖江湖,逐漸奠立了名聲。他也將姓名改了沒有猶太意味的Jack Robin.(下:他在酒吧中演唱.)
一次他在一間夜總會表演Dirty Hands, Dirty Face,唱完觀眾熱烈拍手,他很開心的說:等等,等等,好聽的在後面呢。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g yet….(這就是電影史上的第一句有聲台詞。)之後他又唱了一首:Toot, Toot, Toosie (Goo’Bye)。
他的表演受到一個女舞蹈員瑪莉海爾Mary Dale的注意,並且對他有好感。他寫信給母親說,他現在每星期有250元收入,而且有了一個女朋友Mary Dale,母親很高興,但是就擔心這個女子是外教人士。父親知道了就發脾氣,因為父親禁止她拆開兒子的信件。
在瑪莉的幫助下,他逐漸得到工作機會,並且和瑪莉的劇團在各地巡迴演出。後來瑪莉被邀請到紐約演出,在她推薦下,賈基也獲得邀請,將有機會在百老匯演出。除了百老匯的吸引力,他也等於可以回家了。
回到紐約,他抽空回家,見到父親在教導一群猶太孩子唱歌,原來過去父親一直在訓練猶太孩子領唱聖歌,只是沒有一個真正讓他滿意。他趁機溜到房間,終於又見到母親了,母親喜不自勝,擁抱一輪後,他唱了一首歌Blue Skies給母親聽(Irving Berlin的曲詞),之後他們兩人有很長的一段對白,都是有聲對話。母親表示希望他搬回來住,但是父親這時出現,非常不高興的說他把靡靡之音帶回家裡,又趕他出去,還說。永遠不願意再見他。於是他再次離開,母親悲哀的對父親說,兒子這次走可能不再回來了。(下:他回家了,為母親唱了一首Blue Skies。)
賈基的天分終於被認可,他獲得在一個新歌舞劇April Follies中一個主唱的機會,他們緊密排練幾天之後,最後到了穿上劇服再排練的最後階段。就在上演前一天的最後排練前,尤德森跑來劇院見他,說他父親病重,他應當回去見父親一面。而且這一天是猶太人的贖罪日Day of Atonement,教堂必須有人領唱,他父親做不到了,他最好回去領唱。
賈基聽到左右為難,這是他事業上最重要的一天,可以說他等這一天等了一輩子,他領銜主演的歌舞劇明天就上演,這最後一次排練,舞台製作人以及瑪莉都說,他不應當放棄這機會。
在家裡,父親躺在床上對妻子說,他夢到兒子回來領唱,他說如果孩子回來,他會原諒他。
另一邊在劇院,賈基正在做最後準備,他要表演黑面孔歌星,他自己將黑油抹在臉上,戴上黑色假髮,他見到桌上母親的相片,旁邊劇務人員在催他上場,這時母親和尤德森一起來了,他們說父親已經進入彌留,教堂不可以沒有領唱。但是他說他不能在這時候離去,當排練輪到他出場時,他以黑人面孔唱了一首Mother of mine, I still Have you。母親在一邊聽了非常感動,也首次意識到兒子的演唱天分。她對兒子說,她了解兒子的舞台在這裡,於是回去了。(下:他自己化妝塗黑面孔,旁邊是瑪莉。)
母親回家後不久,兒子回來了,他直接去看父親,本來父親已經沉睡,他握住父親的手,父親睜開眼對他說,我的兒子,我愛你。母親對他說,合唱團在等著他,如果他能領唱,父親必然會好些。於是他去領唱。這時百老匯的製作人和瑪莉也來了,希望他能趕得上開場,但是他說他不能丟下父親不理。但是他多年沒有唱過這首Kol Nidre,母親說「盡你的力,如果你的聲音裡沒有上帝,父親會了解。」結果父親聽見了,他說「我們的兒子回來了。」
當晚在百老匯的舞台是首演之日,主持人宣布今晚的表演取消,而在Rabinowitz家裡,他的父親在他的歌聲中含笑逝世。瑪莉也很感動的說「這是一個爵士樂手對他的上帝在演唱。」
之後賈基的事業蒸蒸日上,是好多齣歌舞劇的主角。他在最新一齣舞台劇Back Room中演唱另一首黑人面孔的歌曲My Mammy。他的母親和尤德森坐在第一排,他和母親的眼中都含著淚水。
製作與卡司:
這電影中強調的孝道令人意外,我從未在其他好萊塢電影中見到這樣強調孝道的電影。如果好萊塢多拍一些這類電影,美國的家庭倫理觀念不會好像過去一個世紀那樣喪失殆盡。其實這樣的孝道觀念不僅存在於猶太家庭,在義大利家庭,早期的愛爾蘭家庭都很濃厚,只是流行文化pop culture不僅不推行,甚至有意的打壓。我曾經舉過很多例子證明這事實,(其實我已經很少介紹六十年代以後的電影了,否則這一類例子多如牛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Pleasantville-批判五十年代。
因為這是美國第一部有聲片,而且非常成功,讓美國從此進入有聲片時代。這是好萊塢一個重要里程碑。1952年的電影Singin’ in the Rain 萬花嬉春中就詳細描述了拍攝有聲片之初,很多有趣的細節及挑戰。
其實當華納製作這電影時,那個Vitaphone系統還未完善,初步實驗經常出問題,聲帶隨時會中斷,但當時華納沒有錢改善,就孤注一擲開拍了。而且這電影中其實只有兩段話是「有聲」,總共兩分鐘左右,其他仍是默片。但即使是這樣,那兩段話都要分開錄製,而且花的時間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時間。而那十首歌曲就更費事,在當時的技術幾乎做不到,後來他們想起來用「對口」的方式錄製,也就是ad-lib,(先錄歌曲,事後對口錄畫面)。連放映時都有困難,Jolson的六首歌必須用另外一卷不同的膠帶,所以這一部 89分鐘的影片,放映時要用15個膠帶。(如果仔細看,有幾處是不對嘴的。)(下:有聲片的片場,增加了很多錄音、收音的系統。)
不過電影的成功,證明這一切都值得,當電影中出現Jolson說出他的第一句話: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You ain’t heard nothing yet….底下的觀眾忍不住大聲喝采。證明了默片時代已經要過去了。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有關時代的改變,就是黑面孔blackface表演藝術。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這種藝術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為風行,當時好多明星都在舞台上及電影中表演,包括Fred Astaire,Bing Crosby等。但是今天如果有人再這樣表演,就會被認為最嚴重的種族歧視,這都是因為時代改變而改變的觀念,其實未必正確。我最近在TCM上看這電影時,黑人女主持Jacqueline Stewart就說這是當時的一種藝術形式,沒有特別加以韃伐。其實只能說是不夠體諒,不能說是歧視。就像小時候聽相聲,最好聽的部分就是南方人學東北人說話,北方人學南方人講話,或是某一省人學習另一個省分的人說話,其實沒有惡意就可以。如果連這都禁止了,就少了很多笑料。今天美國還有很多stand-up藝人哀嘆今天的政治正確,已經扼殺了他們這一行。(但是可悲的是,粗俗下流的用語及笑話沒有被禁,所以導致流行文化越來越低級。)
華納公司為這電影耗資42萬元,在當時是相當大製作,而華納是一間較小的電影公司,平時以節省著稱。結果這電影給華納賺回來350萬元,而且這電影的成功讓華納聲名鵲起,成為領頭先鋒。
在1929年的首次金像獎頒獎禮中,這電影被拒絕最佳影片及最佳藝術片製作兩項大獎的提名,不是電影不夠好,而是擔心對其他的默片不公平,結果只給了製片人塞納克一座榮譽獎,獎勵他「開拓先鋒式的製作,革命式的改革電影工業」。
主要演員表:
艾爾喬森Al Jolson飾賈基Jakie Rabinowitz (Jack Robin)
Warner Oland 飾父親Cantor Rabinowitz
Eugenie Besserer 飾母親Sara Rabinowitz
May McAvoy 飾瑪莉Mary Dale
Otto Lederer飾尤德森Moisha Yudelson
Richard Tucker飾Harry Lee
Yossele Rosenblatt 飾猶太教士
Bobby Gordon 飾賈基年幼時Jakie Rabinow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