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生活雜文

北美原住民問題
手機越來越聰明,人越來越笨
好萊塢黑名單事件
死刑與民意
惠妮‧休斯頓之死
兩個截然不同的歌星
一件罪案是怎麼發生的
杜魯多的拳賽-政治人物是怎樣產生的
年輕人的Entitlement觀念
美加政論-宗教受箝制

媒體全力發功阻止福特當選

2018-05-14 21:56:57

今早在收音機裡聽到,「有人」在問,自由黨和新民主黨是否應當合作,阻止保守黨組織政府。又問:如果保守黨當選了,但只是少數執政,自由黨是否應當跟新民主黨組織聯合政府,使到保守黨無法執政。

我很想知道,這個「有人」是那些人?有選民發起嗎?

當然不是,又是幾個左傾傳媒在發起。果然今天自由黨以及新民主黨黨領在競選時,全部都被問到:你會跟XX黨合作,阻止保守黨的Doug Ford執政嗎?連福特也被問到,是否擔心這個發展。

選民應當知道,那兩三間左傾傳媒又在發功了。他們見到自由黨已經是連任無望,因此又在重施故技,要兩個偏左的政黨合作,阻止保守黨執政。

大家只要找出多倫多星報(極左立場)星期五的報紙,就知道事情是怎麼開始的。星報星期五刊登的一篇文章:選舉日期逼近Anyone-but-Ford 運動正在發酵。

這就是源頭了,這份報紙假借民調結果說,只要兩個左傾政黨聯手,還是有機會打敗保守黨。報紙還說,相信自由黨與新民主黨的選民,都不會願意見到保守黨當選。這個報紙非常熱心的建議,兩個左傾政黨必須合作,一方面在各選區策略性投票,讓其中之一的候選人當選。

這文章出現後,聯合政府的呼聲就出現在媒體中了,於是所有的競選記者會中,聯合政府就成為記者發問的焦點。

現在可以預見,媒體的目標將是策動兩個左傾政黨的選民,在每一個選區策略性投票,讓那個比較有機會當選的候選人當選。一方面萬一保守黨真的當選,只要席位沒有超過半數,都可以縱容兩個左傾政黨合作,組織聯合政府逼使保守黨下台。

這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上一次也是在多倫多星報的大力促使下實現的。

那是1985年,當時出任省長已經14年的戴維斯Bill Davis決定退休,由新黨魁米勒Frank Miller接棒。米勒進入大選時民調領先對手自由黨達到20%以上,本來是穩操勝券,但是一路選來被媒體夾攻,加上戴維斯曾經立法資源天主教學校,得罪基礎選民,只以52席領先自由黨的48席,本來可以順利執政,但是多倫多星報就每天都以頭版大頭條,全力敦促自由黨與新民主黨合作,組織聯合政府,讓米勒下台。記得當時汽車工會主席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新民主黨應當放下身段,跟自由黨合作。就這樣一句話,星報拿來做大頭條,好像兩黨不合作,有違天理,於是大選後十多天,局勢逆轉,米勒下台了。

其實在三黨角逐情況下,加拿大經常出現少數政府。這一類政府通常在半年到兩年期間,都會經由不信任投票落台。但是媒體等不及,他們要即時將保守黨政府擊垮。

所以我告訴你,如果福特不是贏得半數以上議席,他這個省長是做不成的。

XXX

安省省選,保守黨(我不願意用那個進步字眼,保守就保守,何苦加個進步在前面?簡直Oxymoron)民調支持一直大幅領先,早些時連傳媒都對自由黨似乎放棄了,但是現在看來,傳媒又在幕後使勁,要幫自由黨拉拔,擊敗保守黨。

今天CBC一篇文章,(電視台出文章,是很奇怪的事。CBC變成網路報紙了嗎?)一半是報導,一半是建議,說自由黨可以用cuts versus care 作為口號,還有機會擊敗保守黨。

這報導說:如果韋恩(省長)想贏得勝利,必須雙管齊下,一是提醒選民自由黨為他們做了些甚麼,而且會繼續做下去(CBC似乎以為/相信自由黨做的都是好事)。另一方面,就必須將對手福特Doug Ford描繪成為一個對中間選民來說不容接納的人選。

這篇文章還很高興的說,韋恩其實已經這樣做,自由黨已經製造了一句口號:Cuts versus care,將福特描繪一個拿大剪刀削支的人。他會削減醫院,削減教育,削減老人福利,削減托兒福利……而自由黨就非常貼心care選民云云……

這文章還承認是自由黨將Tanya Granic Allen過去的錄影帶挖出來,使她被福特剝除競選資格。又說是自由黨挖出福特二月時的一項私人談話錄影帶,讓她受到攻擊。CBC為此洋洋得意。

CBC又說,自由黨在等待福特出一次錯,就可以扭轉逆勢。還說,因為福特跟他弟弟一樣,應當很容易出錯。事實是,傳媒都在等福特出錯,他們就可以扭轉局勢。

見到福特老不出大錯,已經有記者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對福特發難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將我們記者的位置拉得這麼遠,隔了好幾尺,還有圍欄,你根本是在控制訊息。福特說,昨天我與記者的距離只有兩尺,幾乎貼住鼻子了,今天遠一點,不是刻意的。而且我一天兩三個記者會,怎會說我是控制訊息?但那個記者還是在繼續爭吵。

這裡的主媒是幫自由黨幫到七情上面了。

 

Click: 1222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Us | ©2011